1973年底,帛书《周易》经传共2万余字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。1978年11月,张政“奇字”释读为易卦,并从中分辨出了“单卦”、“重卦”,成为易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1993年,秦简《归藏》抄本共4000余字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,内容可与文献中《归藏》佚文相对照。近年来,通过不懈的研究,张政、宋镇豪等学者认为,商周时期的易卦文物所体现出筮卦方法,与现今传世本《周易》有异,可能与上古另一占筮书《连山》有关。
今天的传世本《周易》,是“筮用三易”之一,相传为“(周)文王拘而演周易”的成果。实际上,仔细审读后会发现,在《周易》中仍然保留着许多商代的历史,如王亥丧牛、帝乙归妹、箕子明夷等,甚至殷墟甲骨文中的贞人永、旅、大等在今本《周易》中也时有出现,这些似乎也可以表明《周易》与商人曾有过密切的联系。现将殷墟发掘出土以及与殷墟有关联的一些易卦文物整理如下,供大家参考。
一、“爰”戈上的易卦 1984年11月出土于殷墟戚家庄269号墓。共10件,形制、大小、铭文均一致。在戈的内部末端边缘,正、背面均铸有一组“六六六六”。发掘者认为应解读为“四爻”单卦。
95T1J1:4带字卜骨 1996年在安阳市电业大厦工地出土。1件,为牛肩胛骨残块,骨质坚硬,表色泛黄,正、背面均经过整治修磨,残长11厘米,宽4厘米,背面有钻、凿痕迹。正面刻有两组竖刻卦数符号共12个,上面一组为“一一六六一五”(《 周易》兑下巽上,中孚卦),下面一组为“六八八八六六”(《 周易》坤下坤上,坤卦)。上组外侧另刻有“九≠”。发掘者认为,属于数字卜辞,即“数卜”,两组卦爻均为六字“重卦”。宋镇豪先生则把“九≠”释读为“九七七”(《周易》乾卦)。
PNM80刻数石器 1980年殷墟苗圃北地出土。1件,青灰色砂质石器。出土时残缺,残长8——9.5厘米,宽7厘米,厚2厘米。石器两大面有使用痕迹——清晰的磨槽。两大面和一侧有器物使用前书刻的数字符号。这些符号以组为单位排列在石面上,现可辩明的有六组,每组有六个数字符号:“六六七六六八”(《周易》坤下震上,豫卦)、“七六六六六七”(《周易》震下艮上,颐卦)、“七六八七六七”(《周易》离下艮上,贲卦)、“六六五七六八”(《周易》艮下震上,小过卦)、“八一一一六六”(《周易》艮下兑上,咸卦)、“八一一一一六”(《周易》巽下兑上,大过卦)。郑若葵先生认为,这是一块刻数磨石,表明了商代有对磨石行筮的行为。三面六组的数字卦象,表明此磨石受筮多次,体现了商代流行行筮于生产工具、生活用器、武器等的习俗。它的时代可溯至祖甲时期,可能是出土单位明确、断代依据确凿和年代最早的筮卦文物。
SP11易卦卜骨 1950年春,殷墟四盘磨SP11探方中出土。1片,为左牛肩胛骨上部,宽约6.5厘米,残长约14.8厘米。臼角被切除。横刻三行小字,按照张政烺先生释读,内容为“七八七六七六曰隗”(《周易》坎下离上,未济卦)、“七五七六六六曰魁”(《周易》坤下乾上,否卦)、“八六六五八七”(《周易》离下坤上,明夷卦)。曹定云先生通过重新拓片,把“隗”隶定为“女鬼”。学者们认为,“曰”字后一字即该卦的原始卦名,而且这一卦名与今传世本《周易》迥异,意义也卜相近,应当不是《周易》。“魁隗”可能是《连山》的异名。
1958年—1959年在殷墟发掘出土。共2片,易卦位于陶簋口沿上,为陶器烧制好以后,刻写上去的。其中,GT406④:6的易卦,张政烺先生释读为“七七八六六七”(《周易》震下巽上,益卦),张亚初、刘雨先生释读为“七八六六七七”(《周易》兑下艮上,损卦)。刘一曼先生通过细审原拓片,认为上面是九个数字,“一七八六六七”(《周易》震下巽上,益卦)、“六一七”(《周易》兑卦)。GT409④:6的易卦,刘一曼先生释读为“六六七六六八”(《周易》坤下震上,豫卦)、“六六七六七一”(《周易》兑下震上,归妹卦)。
2009年8月,徐家桥北地安阳市体育运动学校出土。1件,宋镇豪先生释读为“六六六六八七”(《周易》震下坤上,复卦)、“七七七八六七”(《周易》震下乾上,无妄卦)、“八八六七六七”(《周易》离下坤上,明夷卦)。
2000——2001年在孝民屯东南地铸铜作坊出土。4件,内容为“五八七”(《周易》离卦)、“八六一六六六”(《周易》坤下震上,豫卦)、“□□七六七六”、“ □□六六六七”、“一一六六一六”(《周易》坎下巽上,涣卦)、“六一一六□□”。发掘者认为,筮数刻于陶范背面或侧旁,不能铸出,为临时记录。没有卦辞,筮占结果在判断凶吉后便不在保存。其中两件陶范上均刻两组筮数,一组为本卦,一组为变卦。
1974年小屯南地出土。1件,横宽21.6厘米,残长22.5厘米,厚0.5-0.8厘米,为安阳当地产龟。甲桥保存完整,正面共有五处文字和符号,分别为“九”、“六”、“
”、“六七六八”、“七七六七六六,贞吉”。肖楠先生认为这是一片较完整的“易卦”卜甲,是难得的文物珍品。从钻凿灼和文字的特征来看,可能属于周初的文物。
发掘品。1件,长11厘米,宽3厘米,厚1厘米,近似长方形束腰状,色泽灰黄,质地坚硬,动物骨骼,种类不详,经过加工,四边整齐,两侧壁内留有锯痕。器表光滑平整,有刻写九个“五”字。孟宪武先生解读为数字卦象,可以看作是由“五”组合的“重”卦和“单卦”。
”、“吉”、“六七七六”。张政烺先生认为,这是殷商时期的一种四爻筮法。十一、《小屯南地甲骨》上册第二分册四三五二片
烺先生释读为“八七六五”倒刻。,是殷商时期的一种四爻筮法。曹定云先生认为,“八”字没有,是骨纹,不是文字;“六”下是“十”,不是“七”。小屯南地
M354∶2爵 殷墟西区墓是在1969─1977年之间发掘的。M354位于西区墓中的第三区。曹定云先生认为M354∶2爵鋬内铭为“五五五”,是八卦之一的乾三卦。因为它可能是祖甲时期之物, 所以,他推断,M354∶2铜爵上的“易卦”是目前已知殷墟铜器上最早的“易卦”。十三、陶范阳面数字卦象
濬《邺中片羽·二·上·四十七》记载,传殷墟出土的一块陶爵范阳面上有两个易卦符号,“一七六七八六”(《周易》艮下巽上,渐卦)、“五七六八七一”(《周易》兑下巽上,中孚卦),有学者推测是为占问铸器是否顺利而算的两个卦,是一事两筮的例子。十四、《殷墟文字外编
安阳市博物馆藏商代四色石子包括红、黄、白、绿四种颜色,其中红10、黄10、白9、绿9,共计38个。出土时均位于墓主人头前的二层台上,集中堆放。因该墓被盗,数量可能已经不符。有学者根据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情况,推测是商人日常筮卦用的计数工具。
殷墟西区墓葬中也发现了随葬成组的小石子,其中一个出土了28个。郭家庄商代墓葬也有7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小石子,大多数长、宽在1——2厘米,呈不规则方形,为白色小河卵石或不同颜色小石块,最多的一个墓葬出土了38颗。
通过以上的材料可以看到,殷墟所见易卦文物涵盖了甲骨、青铜器、石器、陶器等类别。尽管对于具体的易卦内容、占筮方式等还存在不同的意见,但是,无可否认的是,殷墟易卦文物在推进易学研究上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需要指出的是,与殷墟同时代或略晚的其他地区,也有大量已被学者们认可的易卦文物存在,这就为这一课题解决的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。
大学问家孔子也是商人的后裔,据考证先祖可追溯商纣王的兄弟微仲。他就曾积极学习《易》。论语中记载他曾感慨的说:“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易,可以无大过矣。”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更加形象的把孔子学易的精神用“韦编三绝”的故事记录了下来。至于当时,孔子学习的是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还是流传到今天的《周易》,或许大家都会有自己的不同看法,可惜我们已经无从确证了。
发表评论